近日,《环境》杂志、“广东生态环境”微信公众号开设【美丽广东 志愿有我】专栏,推介各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好经验好做法,展示各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。9月5日现货配资门户,发布《【美丽广东 志愿有我】深圳:多方协作构建生态保护“全民防线”》文章,以下为全文。
服务模式:从“志愿之家”到“生态哨兵”
深圳环保志愿服务起步早、覆盖广。2011年成立的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,早期以红树林保护为核心,10余年累计复种红树20万株,并逐步拓展至水环境治理、青少年生态教育等领域。“我们从2014年起开展水环境调研,2017年发起‘河流方程式’项目,通过民间河长带领青少年观察河流生态,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教育模式。”绿源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。该项目不仅获评“广东省母亲河奖”,还开发了标准化培训工具包,推广至梅州、韶关等城市。
深圳将科技深度融入志愿服务。龙华区搭建“环保志愿者之家”平台,还将虚拟现实(VR)与环保设施开放相结合,打造“云开放”平台。通过线上虚拟展厅,公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水资源保护地及周边环境,了解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知识,还可以参观污水处理厂、垃圾焚烧厂等环保设施,了解其运行原理和技术流程。
专业化离不开体系化支撑。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的“生态哨兵”项目,组建起一支以退休党员、专业技术人员和环保热心人士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。他们扎根社区一线,通过“巡查—调解—上报”的闭环机制,将生态环境治理的重心下移至街道、社区,破解了传统信访“响应迟、回复慢”的难题。
环境教育:从“知识灌输”到“实践育人”
“让青少年成为生态保护的‘小卫士’,是我们的核心理念。”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生态教育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校自2014年成立以来,已累计培养了850名环保志愿教师。
“我们带孩子们去河边观察生物、采集样本,再通过舞台剧、快板等形式把环保理念传播出去。”深圳市南山区生态环保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介绍,协会从2017年开始探索“志愿者2.0”模式,重点培养青少年参与环保。
协会还组织青少年参与全国环保小卫士评选活动,选拔优秀代表参与国家级赛事。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,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环保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。
激励成长:从“短期参与”到“终身服务”
“采用‘梯度管理’方式,让志愿者逐步成长为专业人才。”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红树林基金会有一套完整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,志愿者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。目前已有注册志愿者602人,长期活跃志愿者约149人。
“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,志愿者完成18小时服务后,可获得基础物料支持,并正式加入服务队伍。每年还需完成一定服务时长,才能继续留在志愿者系统中。在这里不仅能够学到生态环境保护知识,还能找到归属感。很多志愿者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,甚至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。”该负责人表示。
多方协作:从“独角戏”到“大合唱”
在深圳,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不是单一组织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多方协作的“大合唱”。
绿源环保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开展生态监测和科普教育;南山区生态环保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学校、企业,推动青少年环保实践;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与基金会、企业共建自然教育平台;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与周边的社区、居民合作,培养“在地志愿者”。
深圳,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,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当生态保护成为全民共识,每一份微小之力都能成为守护家园的星辰大海。
来源:广东生态环境
编辑:深小环
现货配资门户
满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